新华社专访:现代化和国际化助力中医药造福更多世人——访中国中
新华社专访:现代化和国际化助力中医药造福更多世人——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
6月8日,在德国汉诺威,嘉宾为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揭牌。新华社记者单宇琦 摄
新华社德国汉诺威6月8日电(记者严锋 任珂)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认可的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德国—中国中医药中心8日在汉诺威医科大学康复中心正式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德国—中国中医药中心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筹建,德国中医学会、汉诺威医科大学和天士力集团参与建设。
在揭牌仪式上,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朱海东说,德国—中国中医药中心的建立是中德卫生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是中医药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步,相信该中心会顺利发展并造福两国人民。
汉诺威医科大学校董事会成员赫尔曼·哈勒尔教授说,该中心的成立是德中医学交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希望中医在德国汉诺威生根发芽,并传播到其他城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在致辞时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汉诺威医科大学目前主要在针刺治疗慢性头痛、妇科病和肾病等方面进行合作,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项目已先期开始进行临床治疗,并合作开展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双向中医药培训。
黄璐琦表示,希望未来在多方通力合作下,将德国-中国中医药中心建设成示范性的海外中心项目,中德中医药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中德两国中医药专家在揭牌仪式后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日前在德国汉诺威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传统中医药对于提高和保障人民健康水平具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将通过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造福更多世人。
黄璐琦是在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参加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揭牌仪式期间接受采访的。该中心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筹建,德国中医学会、汉诺威医科大学和中国天士力集团参与建设。
黄璐琦认为,在预防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传统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和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黄璐琦指出,由于中医在理念上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中医药往往很难融入西方国家的主流医学。为此,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用现代科学语言将中医药机理阐释清楚,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其他有效途径,使中医药进一步打开西方医疗市场。
黄璐琦认为,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吸收企业参与,由企业选择市场,是一种值得期待的国际化模式。针对选定的病种或治疗领域,参与方共同研究并探索包含中医药元素的有效治疗路径和方法,进而打造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有望收获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谈到中医药国际化,黄璐琦说,传统中医药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全世界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使用针灸,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药正日益走向世界并造福人类。与此同时,如何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如何增进世人对中医药在理念、文化上的尊重和认可,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黄璐琦认为,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进程,今后应加强顶层设计,精心打造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品牌,以利于中医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或多赢。








甘公网安备 621126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