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集采反内卷、保质量,破除唯低价困局!
中成药集采反内卷、保质量,破除唯低价困局!
随着第四批全国中成药集采及第二批中成药集采接续启动在即,行业竞争逻辑正经历深刻重构。在“以量换价”的既定轨道上,“质量权重”持续提升,正引导一批企业以标准升级回应政策导向,走向“反内卷”的价值竞争新阶段。
01
集采进入深水区
全国中成药集采推进至第四批,规则设计上已逐步纳入医疗机构认可度、产品质量、供应能力等多维指标,力图构建更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然而在“以量换价”的核心逻辑下,仍有部分企业在报价竞争中低价厮杀。
挂网规则共识大范围落地,在集采药品落地使用环节,部分省份建立起针对药品价格的“红黄绿”三色分级机制,该机制主要依据药品实际采购价与集采中选价或医保支付标准的偏离程度进行标识。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集采引导“质价兼顾”,但在落地执行环节,如挂网阶段联动价格治理,仍存在“唯价格论”的思维惯性,甚至走向“质价兼顾”的反面。
02
标准升级
质控技术成核心竞争力
在集采持续压价背景下,部分企业陷入“不降价出局,降价则损质”的两难困境。中成药成分复杂、质控难度大,部分品种标准陈旧、检测方法落后,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稳定性与处方信心。
第二批中成药集采接续启动在即,据悉第二批中成药集采品种平均降幅达49.36%,部分药品价格降幅甚至超过70%。其中以藤黄健骨丸为例,在集采中有15家企业参与申报,最终8家企业中选,中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例如有企业产品从每盒37元降至12元,降幅达67.57%,且不同企业中选产品之间的日均治疗费用悬殊,充分体现了集采的降价效应。
行业的破局之道在于推动质量标准的实质性升级。例如,由长春人民药业集团发起的藤黄健骨丸质量标准提升于2025年6月10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集采背景下质量升级的一个行业观察样本。

藤黄健骨丸的“质量升级”并非偶然,作为国医大师刘柏龄教授研发的原创中药制剂,其历史可追溯至1965年,以“肾主骨生髓”理论组方,结合大量临床病例研发的“骨质增生丸”(藤黄健骨丸前身),1973年由长春人民制药厂(现长春人民药业集团)独家量产,1977年形成质量标准并于1998年上升为部颁标准,2000年正式定名 “藤黄健骨丸”,用于治疗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增生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疗效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检验。
该品种原有的质量标准在薄层鉴别等方面存在重现性差、判断模糊等问题。新标准则新增1项含量测定及2项薄层鉴别,并优化了3项原有鉴别方法,从技术层面强化了与核心功效相关的成分控制。这类质量标准升级,为行业在降价压力下追求“降价不降质”提供了切实依据。
03
从“价格竞争”走向“价值竞争”
临床疗效是最终标尺
“集采降价是否必然导致质量降标?”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的优化集采措施,国家医保局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其核心是挤掉价格水分,而非牺牲质量底线。
长春人民药业集团的实践,正为“反内卷式降价”提供了生动注解,在降价压力下,以“质量不降反升”在行业内树立标杆,更用 “质量升级”践行“集采降价≠质量降标”的承诺。
对药企而言,集采已不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质量、技术、品牌和供应链的综合较量。那些认为仅靠低价就能中标的思维已经过时,未来属于能够以临床价值为中心、平衡质量与价格,并积极推动质量升级的企业。
04
结语中成药集采正从“价格博弈”步入“质量攻坚”的新阶段。在“唯价格论”尚未完全扭转的当下,唯有以检测方法升级推动质量标准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以量换价”而不损疗效,推动中医药行业走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来源:赛柏蓝







甘公网安备 621126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