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岷县市场首阳市场渭源市场会川市场莲峰市场宕昌市场漳县产地临洮产地武都产地卓尼产地临潭产地甘谷产地青海产地礼县产地庆阳产地武威产地张掖产地平凉产地其他产地
陇萃源 > 网站新闻 > 种植 >  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出现,如何抵御市场风险?

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出现,如何抵御市场风险?

发布时间:2019-07-20 14:37:49  来源:陇萃源  浏览:   【】【】【

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出现,如何抵御市场风险?

一、懂技术的专业人才缺乏

中药材专业人才是进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建设的决定因素。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需要中药、农业、植物栽培、管理等相关学科的技术人员,目前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单位不多,专业人员少,中药材基地建设所需要的药用植物大田栽培技术人员更少;中药材种植基地多在偏远地区,待遇也相应偏低,导致现有技术人员偏少,真正愿意长期从事中药材种植和基地管理的人更加稀少,与大田作物相比药材种植技术人才短缺、科技含量低,种植技术水平和新技术推广严重落后。从全国情况来看,青黄不接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最大困惑和威胁。

 

二、农药和肥料等投入品滞后

中药材不像农作物有专用的农药和肥料,药材的投入品多是借鉴大田作物,缺乏规范、专一的投入品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发展。在中药材种植中,有许多不合理的药品和肥料使用现象。有些农药毒性大,附着能力强,对于中药材生产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患,这会导致农药残留甚至超标。有些药农使用一些生长催化剂和调节剂,这就严重制约了中药材优质性生产,想让中药材达到质量标准就是个难题。

 

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因为中药材的生长周期较长,尤其是一些生产周期长的药材品种,药材种植和基地建设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短期内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一些地方药农或企业过分追求所谓的“短、平、快”,不考虑当地实情与长期发展规划,对一些投入大、收效慢、有风险的品种不感兴趣,即使是道地药材品种,也无意发挥产地的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的标准化基地,而是着眼于当前利益,积极引进短线药材品种,扩大标准化种植规模。

 

四、有效的中药材种植过程监管缺失

中药材种植介入农业和中药之间,管理主体不是很明确,处于农业主管部门和食药主管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状态。同时,中药材种植的主体大部分是农民,且基地分散,农户种植随意性大,有利时一窝蜂上,没利时多退出,加上药材种植多需要轮作,这些都增加了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监管难度。目前采用的多是结果监管,在药材使用终端检验中药材多的质量,不合格不允许销售使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进的中药材GAP初衷是过程监管和结果监管兼顾,但从近12年的GAP认证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不管有没有过中药材GAP认证,市场上的药材大部分符合《药典》,但仍有部分不合格的药材流向没有解决,至少不够透明,这部分药材销毁了还是被某些不法单位或企业使用了?药农和中药材种植单位愿意销毁吗?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

 

五、企业、基地和种植户组织结构松散

我国已经建立了多种规模、多种形式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但是,企业和中药材种植户之间通常属于松散的合作模式,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利益调节机制,生产与销售往往脱节,中药材的价格和产量都是靠市场调节的,当价格上调时,中药材种植户就能把获取的中药材卖给其他商人而得到经济回报,这会导致签约的企业没有办法按照预期买入药材;而当中药材的价格下跌时,许多非正规化基地生产的药材以冒充的形式卖给相关公司企业,致使许多按要求种植的药材无法验收和正常卖出。此外,当产量和价格波动大时,会影响到协议的正常执行,这种松散化的模式难以维持。

 

六、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中药材“低、小、散”的种植方式与劳动力生产成本、技术要求形成矛盾,机器换人需求迫切;市场信息不对称,药农种植的药材时常有销售不畅或压价收购的现象;小企业、合作社或药农小额贷款难,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影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中药材科技人才匮乏、技术短缺不强等问题突出,很难抵御市场风险。

 

七、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出现

目前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新技术主要有:南药北移、北药南移:如人参从东北移种到贵州,三七从云南引种到河南;辐射、杂交育种和组织培养等不断应用。从科研目的看,这些都是为了高药材产量。这些创新出来的药材真的能够当药材使用吗?它的药性又如何呢?令人深思。

来源:药农网

责任编辑:药农网
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