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药材-淫羊藿
淫羊藿,又称放杖草、刚前、乾雄筋、淫羊合、弃杖草、三枝九叶草、仙灵脾、牛角花、三叉风、羊角风、三角莲、羊合叶、羊藿、羊藿叶、黄连祖、炙羊藿叶,陶弘景指出:“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此藿所致,故名淫羊藿”。李时珍曰: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宜之。至于为何称它为淫羊藿呢?原因于四川北部,村民多有牧羊者,羊食此草后,一天交尾百遍而不殆,故人称它为淫羊,淫羊之所以为淫羊因常食当地似豆叶(豆叶曰藿)之草故名淫羊藿。临床对男子真阳不足而引起阳痿者,为常用之药。
淫羊藿为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根茎长、横走、质硬、须根多数。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9片,有长柄,小叶片薄革质,卵形至长卵圆形,长4.5~9厘米,宽3.5~7.5厘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锯齿先端成刺状毛,基部深心形,侧生小叶基部斜形,上面幼时有疏毛,开花后毛渐脱落,下面有长柔毛。花4~6朵成总状花序,花序轴无毛或偶有毛,花梗长约1厘米;基部有苞片,卵状披针形,膜质;花大,直径约2厘米,黄白色或乳白色;花萼8片,卵状披针形,2轮,外面4片小,不同形,内面4片较大,同形;花瓣4,近圆形,具长距;雄蕊4;雌蕊1,花柱长。蓇葖果纺锤形,成熟时2裂。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长于多荫蔽的树林及灌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由于近几年淫羊藿价格的上涨,造成大量采挖淫羊藿时连根采挖,导致淫羊藿产量锐减。产量减少,需求不减出现供需缺口,最终产量和品种成为后期淫羊藿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被贬到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一带)。当时永州是一个偏僻贫困的地方,冬天寒冷,夏天酷热。这种恶劣的条件使柳宗元来到不久便疾病缠身了。尤其是他的双腿痿弱无力,走起路来很是艰难,行动十分不便。一位老药农看到柳宗元的病情,告诉他永州有一种叫灵毗的草药,经常服用,双腿可以很快康复,甚至像年轻人那样身姿矫健。于是柳宗元找到这种草药,亲自栽种、采摘和加工,按时服用。结果让他喜出望外:这种看似普通的草药,的治愈了他的顽疾。
淫羊藿性味辛温,入肝肾经,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止咳平喘之功。《本经》言其“治阳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本草纲目》言其“性温不寒,能益精气”。药理研究表明,淫羊藿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卫功能,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可用于肿瘤病人的辅助治疗,临床应用前景十分看好。肾虚阳痿、性功能下降的病人,煮粥常服本品,可补肾助阳,增强性机能。
名家论述
①《纲目》:"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
②《本草经疏》:"淫羊藿,其气温而无毒。《本经》言寒者,误也。辛以润肾,甘温益阳气,故主阴痿绝阳,益气力,强志。茎中痛者,肝肾虚也,补益二经,痛自止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辛以润其燥,甘温益阳气以助其化,故利小便也。肝主筋,肾主骨,益肾肝则筋骨自坚矣。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温能通气行血,故主瘰疬赤痈,及下部有疮,洗出虫。"
③《本草述》:"淫羊藿,《本经》首主阴痿绝伤,《日华子》亦首言其疗男子绝阳,女子绝阴,则谓入命门、补真阳者是也。盖命门为肾中之真阳,即人身之元气也,其所谓绝阳绝阴,不本之元气,何以嘘之于既槁。所谓益气力,强志,并治冷气劳气,筋骨挛急等证,皆其助元气之故。至若茎中痛,小便不利,皆肝肾气虚所致,此味入肾而助元阳,即是补肾气,而肝肾固同一治也。老人昏耄,中年健忘,皆元阳衰败而不能上升者也。以是思功,功可知矣。须知此味以降为升,其升由于能降也。"
④《本草正义》:"淫羊藿,禀性辛温,专壮肾阳,故主阴痿,曰绝伤者,即阳事之绝伤也。茎中痛,亦肾脏之虚寒。利小便者,指老人及虚寒人之阳事不振,小便滴沥者言之,得其补助肾阳而小便自利,非湿热蕴结,水道赤涩者可比,读书慎勿误会。益气力、强志、坚筋骨,皆元阳振作之功,然虚寒者固其所宜,而阴精不充,真阳不固者,万不可为揠苗之助长也。消瘰疬、赤痈,盖亦因其温通气血,故能消化凝结。然疬疡之病,由于阴血不充,肝阳燔灼,而煎熬津液,凝结痰浊者为多,幸勿误读古书,反以助其烈焰。洗下部之疮,则辛燥能除湿热,亦犹蛇床子洗疮杀虫耳。《日华》主丈夫绝阳,女子绝阴,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则辛温之品,固不独益肾壮阳。并能通行经络,祛除风寒湿痹。但《日华》又谓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则未免誉之太过。而景岳且谓男子阳衰,女子阴衰之艰于子嗣者,皆宜服之,则偏信温补,其弊滋多,更非中正之道矣。石顽谓一味仙灵脾酒,为偏风不遂要药,按不遂之病有二因:一为气血俱虚,不能荣养经络,或风寒湿热痹着之病,古人之所谓痹症是也,其来也缓;一为气血上冲,扰乱脑神经而忽失其运动之病,今之所谓中风,西医之所谓脑经病是也,其病也暴。"
陶弘景曾说:“服此使人好为阴阳。西川北部有淫羊,一日百遍合,盖食藿所致,故名淫羊藿。”
《纲目》云:“豆叶曰藿,此叶似之,故亦名藿。仙灵脾、千两金、放杖、刚前,皆言其功力也。鸡筋、黄连祖,皆因其根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