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黄芪
黄芪,又称“绵黄芪”、“箭芪”,古时叫“黄耆”,它是甘肃名贵中草药之一。黄芪是一种属于豆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为栽培,亦有野生的.它在我国因其原植物和产区的不同,一般分为黑皮芪、白皮芪、红芪三类,甘肃黄芪属于白皮芪。
野生黄芪性喜阴凉、干燥,适合于砂质土壤和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海拔约在二千多米,无霜期较短,昼夜温差较大,土壤又很适宜黄茂生长。因而,这里所产黄芪,外皮呈土褐色、网纹明显、体轻而粉性大、气味香甜,是黄茂之中佼佼者,故称恒山黄蔑,也有叫“正北芪”的。近年来,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也先后发现野生和栽培的,如称多花黄芪、云南黄芪、武汉黄芪、梭果黄芪、金翼黄芪等。这些,在不同地区作为药用,其形状与黄芪近似。
黄芪用于中药,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把黄芪列为上品。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黄芪:“润奢者长也,黄者色黄,为补者之一长,故名黄芪”。在《药性歌诀》中说:“黄芪入药为强壮剂,具有益正气、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医危的功效;对表虚自汗、气虚内伤、精神萎靡、四肤无力、脾虚泄泻、体虚多汗、气虚脱肛、子宫脱垂、浮肿及痈疽等疾病,疗效显著”。由于黄芪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有利尿、降压的作用,并且它能防止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久坏的肌肉细胞恢复活力,所以.它又能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痈疽等疾病。但是,凡有感冒发热、胸腹满闷等症者,不宜服用黄芪,如患有肺结核病的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也不宜单独服用黄芪,因为黄芪是一种温补性的药物。